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专业介绍: |
电路与系统所属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一。该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25人,副教授39人。该学科依托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仿真技术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基地,在电子信息系统仿真与ASIC实现、基于机器学习的遥感图像智能理解关键技术与应用、星载系统实时信息与图像处理等方向,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展示度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智能图像处理、图像与信号的压缩感知及嵌入式系统、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VLSI设计与故障测试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现代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习理论应用、自适应图像分析与识别、SAR图像处理与解译。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100%。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所属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一。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22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0人。该学科依托“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天线工程中心,在人工电磁媒质、卫星通信地面应用、天线设计、微波工程以及近场测量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天线与电磁理论、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天线分析与设计、微波分析与设计、天线工程与测量技术、计算电磁学等。主干课程:矩阵论、数学物理方法、高等电磁场、电磁散射、高等微波网络、电磁场数值分析、高等天线理论、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智能天线。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100%。 (3) 信息对抗技术 信息对抗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本学科依托“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新体制雷达干扰理论、毁伤机理、无源干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信息对抗系统和技术仿真、电子侦察与干扰、雷达与通信对抗系统、测向和无源定位技术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战信号分析、现代信号处理、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现代谱估计方法、现代电子对抗系统等。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中国航天、中国电子科技、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100%。 (04)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本学科创建于1959年,是国内最早建立半导体学科的理工科院校之一。1986和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起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岗学科,建有教育部和科技部首批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学科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大量国家及国防重大项目,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超净化实验室、EDA机房和相应软件以及价值数千万元的设备仪器。 (05)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集成电路是当今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速的全球化产业,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具有关键性的战略地位。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是为了满足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一个新兴学科,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专业和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该学科注重培养能满足现代集成电路设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本校在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有20年历史。在该领域内,已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进入三大检索。形成了以知名教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主的教师梯队。每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企业委托设计等项目数十项。自2003年起,成为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9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备优良的人才培养条件。 |